寒冷环境下的骑行如何给手部保暖是件棘手的问题,手掌与手指内的神经与血管位于肢体末端,血液循环较核心区缓,散发的热量也同样较少。另外,手套的保暖需求也与服装有所不同,冬季骑行服装需要解决在动态中保暖平衡性的问题,既要防风,减少因空气对流带走的体温,又要添加保暖面料锁住体表空气行程保暖层,还要将多余的热量有针对性的散出。而手部,除了刹车与变速外没什么对于动作,只有长时间暴露在风与低温中,骑行时血液循环加快,手部产生热量相对增加,但如果解决不好手套保暖材料的使用量和透湿性,都会引起湿寒效应或过分燥热的极端不适感。
秋冬季骑行手套的保暖功能通常有那么几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细梳绒内衬保暖,高密度尼龙(或涤纶)表层防风。另一种是软壳材料,将内衬、防水透气膜(膨体聚四氟乙烯或聚氨酯或Out Dry)与外面料复合在一起,这种类型在同等保暖度下,较第一种重量更轻,手指灵活度也更高,同时手套本身具备一定延展力,束缚感小。
适用于-5℃以下更厚的款式则需要在内衬与面料中间添加人造保暖纤维,3M的Thinsulation(新雪丽)以及Primaloft的Silver或Eco都是常见保暖材料,这些材料因填充50g/m2或70g/m2表现出不同的厚度感,面料里层根据环境需求或添加防水透气层。
Katusha的AIR TECH手套,属于上述中的软壳型,但又表现出极端个性化的特性,其佩戴感受完全有别于传统。AIR TECH的外观给人感觉很“发泡”,或者说很蓬松,重量却难以想象的轻盈,我使用的S码只有86g/副,佩戴后没什么负重感。
一个通常的刻板印象是,轻量意味着牺牲一定的耐用性以及保暖度,然而AIR TECH的表现却打破了刻板常规,我认为这与其独特的3D结构材料有关,虽然没有官方的材料剖面图,但用手轻捏面料时,很容易感觉到在表层与内衬之间,有一道纵向的、带有弹力的支撑结构,就是这道结构构建除了空气层,锁住手部表层的温度,同时将冷空气隔绝在外。同时,这种材料还具有四项弹力,而且延展性很大,这使得它在使用中既没什么束缚感,而且还很灵活,这一点非常令人满意。
冬季骑行最大的敌人是风,AIR TECH手套的内衬嵌入了防风薄膜,不同于通常只覆盖手背部分的手套,它是将手背、手掌以及手指全部覆盖了,消除了冷风会沿匝线处偷偷溜进来的死角,更棒的是,它与面料和内衬一样,都具备延展性。
手套的内部空间需要顾及材料厚度,在掌宽及手指长度合适的情况下,如果内部空间不足会导致压迫,使血液循环不畅,手部将始终冰凉甚至麻木。AIR TECH手套则恰恰相反,通常我佩戴欧美版骑行手套的M码,而它则需要S码,在长度合适的前提下,内部空间非常充裕,甚至可以说过分宽松,猜测可能是由于材料本身的特性所致。由于内部空间充裕,面料拼接缝合处减少了一些摩擦感。
AIR TECH手套长达6厘米的腕口延长部分可以和衣袖很好的覆盖在一起,防止骑行时的冷风灌入,通常腕口部分的材质会会使用弹性更大针织抓绒或罗纹类面料,以增强佩戴时的顺畅度,而它的腕口部分则与整体材料一致,由于前文中提到的很好延展性,因此它佩戴时也很顺畅,同时又减少了匝线拼接带来的摩擦感,非常舒适,也提升了外观的整体性。
手掌与手指部分的防滑印花颗粒表现良好,即使在超纤把带上也有着足够的附着力,在一个月的使用中,胶片没有发生任何脱落现象。但指尖部分并没有添加触屏材料,因此并不能戴着它简单操作手机。
总结:
Katusha的AIR TECH手套适用于-5℃~5℃,低于-5℃时,蓬松度不足以抵御低温。高于5℃时,防风膜不足以快速将手部湿汽散出(20km后就会有湿热感)。
优点:轻量、外观简洁,面料延展性好,无束缚感。完全防风并具有一定的防水性,抓握力强,穿戴方便。
不足:在尺码合适的前提下,对于没那么多肉的手掌手指,内部空间过于宽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灵活性。没有触屏功能。(完)
关于作者
Ion,公路山地双修的死飞狗,特想去妙峰山炫耀一下爬坡,但始终没有鼓足勇气,我的愿望就是让你们明白哥并不是传说中的“见坡死”。在帝都有着浓厚的历史韵味,闲暇时间穿梭在大街小巷也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