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ft Carbon 南非试骑体验

   2016-04-25 18:14

“这么好的天气,那我们明天上午还是去骑车吧,上午的会议就挪到下午举行。”Swift Carbon品牌创始人马克·布莱维特(Mark Blewett)在邀请了众多经销商来到南非开普敦后,把重要的品牌会议放在了一边,而是带着大家到处骑车。

作为唯一在场的媒体,我在南非的第一周基本上都在骑车中度过的,有关于品牌、新产品的“PPT会议”也只是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结束了。对于马克而言,他更需要的是经销商骑上Swift Carbon最新款的Hypervox公路车,而非用PPT来打动这些经销商和媒体。作为曾经的职业车队车手,马克会更倾向于用体验来代替空谈。肌肉还处在冬眠状态的我,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能跟上这帮人,其澳大利亚的代理商是前盛宝银行车队的车手、英国的代理商则是Level 1级别的车手,Swift Carbon品牌负责市场的尼尔(Neil Gardiner)是南非当地Level 1B级别的车手,更是Cape Epic的电视解说主持人,而负责行销的亨德里克(Hendrik Steytler)则是前MTN-Qhubeka的车手。因此,我在开普敦度过了很虐但是又很爽的一周。

DSC_1431有图释.JPG

Swift Carbon的荷兰设计师(左)曾是众多自行车品牌的设计师,如今他推掉了众多品牌的邀约,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Swift Carbon品牌的新车设计及研发。马克(右)作为品牌的创办人也将前职业车手和设计师的经验带入到产品的研发之中


产品才是灵魂

骑车、喝咖啡、聊天,我们几乎所有聊天的内容都是关于自行车,与Swift Carbon的工作人员的聊天中,你会发现,品牌的历史、设计以及车款灵魂的理念融入了他们的思想,他们热爱自己的这一份事业,也许更纯粹的热爱、品牌的自豪感会比金钱更能驱动他们去设计出具有吸引力的产品。

DSC_1423 有图释.JPG

Swift Carbon市场总监内尔同时也是Cape Epic的电视解说员


在成立这个品牌之后,马克经历过很多困难。一个初创品牌想要在自行车市场赚钱是非常困难的,但对于马克而言,产品的设计才是Swift Carbon品牌最重要的价值观。他始终相信,只要产品有足够的吸引力,运营好这个品牌,那么金钱就会自然而然地到来。金钱永远不是激励他前进的条件,最让他自豪的是自己设计出来的产品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他热爱这个事业。在我看来,马克很幸运,他能找到一帮志同道合、价值观相同的伙伴,尼尔、雷内(Rene Baretta,荷兰设计师)与马克的目标是一样的,都希望做出具有吸引力的产品,产品才是Swift Carbon品牌的灵魂。

难能可贵,马克不仅是一名前职业车手,他还是一名设计师,有关于整车的设计也同样融入了他个人的理念和想法。你如果仔细观察一个车架的设计,也许你会发现这个设计师隐藏在背后的性格。而马克比较喜欢硬朗、有线条感的设计,所以当你看到新款的Hypervox时,菱形的下管以及立管管型就让人感觉非常具有肌肉感。

“我比较喜欢硬朗的设计,如果把一辆兰博基尼和一辆法拉利的跑车摆在我面前,我肯定会选择兰博基尼,因为线条非常的硬朗、有线条感。就个人而言,在众多的自行车里品牌中,我会更欣赏Canyon品牌的设计。”马克在聊天中直言不讳。

目前市场上会有很多流行的趋势,例如整合进车架的隐藏式座管夹设计、空气动力学管型等等,马克坦言他并不是空气动力学的粉,但在设计时还是会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采取较为折衷、妥协的方式。“虽然会有让步,但是我们设计车架的理念确是保持统一的。新车架的几何和以往的公路车架基本上完全一致,这是我们与工程师、车手多年测试以来得到的宝贵数据。而且我们的设计核心就是要让车架的各种性能都能达到平衡。打个比方,我们并不会只为了空气动力学设计,而牺牲了车架的舒适性,”马克说道,“对我而言,有时候像隐藏式的座管夹反而更不方便,而且还比传统的座管夹更重,但很多消费者会认为这就是技术。”

DSC_1412  有图释.JPG马克完成“开罗-开普敦”骑行挑战的Swift Carbon ultravox,为这次慈善骑行活动而特别涂装的整车也给马克带来了新的思路,开启品牌客制化涂装的服务

相对于Trek、Specialized、Giant等品牌而言,Swift Carbon终究还只是一个新兴的品牌,产品线并未扩充到全系列的产品。不过,他们缺的只是时间而已。在未来的计划中,Swift Carbon将推出高端系列——SSD,类似于Specialized的S-Works系列,同时,高端系列将会采用瑞典的TeXtreme碳纤维材料,已达到轻量化及刚性的完美搭配。在未来,Swift Carbon还将提供定制化服务——Swift*ID,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颜色搭配以及印有自己名字的车款。



梦想登上顶级赛场的殿堂

我与马克很早之前就认识,多年前他独自一人带着Swift Carbon第一代产品出现在上海展上,因为是一个新晋品牌,所以摊位上的观众并不多。我仔细观察过他们的产品,虽没有太大的亮点,但有自己的设计元素在其中,所以我也和马克交谈了一番,了解了一下这个“新生儿”。那一段时期对于马克而言简直就是刻骨铭心,他没有太多的资金,前职业车手以及设计师的资历如同深埋在地下的宝藏,不被发现和挖掘。他渴望自己能够大展拳脚,渴望自己的产品、设计能够被世人所认同,但是他没有足够的资金。

马克一直在苦苦支撑,直到他找到了自己的中国合伙人。两个人各自分工,一个人负责公司运营,而马克则负责产品设计、工厂监管等技术层面的事务。在得到了稳定的资金投入之后,Swift Carbon的产品线也日渐扩大,公路大组赛车、耐力款公路车、个人计时赛车、碟刹公路车,而其首款全避震山地车也已经在南非Cape Epic的山地赛中得到证明。我曾经开玩笑地问马克,假设中国的合伙人希望设计出一款性价比十足、针对入门人群的自行车来冲击市场销量,他是否会同意。马克则表示自己与中国合伙人的合作非常愉快,双方都处在互相尊重的态度上进行合作,并不会产生强求的想法。

还有一个地方是很多消费者存有疑问的,Swift Carbon到底属于哪个国家的品牌?有人说是中国的,有人说是英国的,也有人说是南非的。Swift Carbon的设计师是马克本人以及来自荷兰的雷内,他们的市场行销人员来自南非,并且在开普敦设立了全球第一家集展示、维护于一体的展示厅、而他们的生产则在中国。如果你单纯按生产地来划分品牌归属,那实属“狭隘”心理。

可以明确地说,Swift Carbon是来自于南非的品牌,这里有其全球第一家展示厅,同时也是新产品测试的地方。非洲,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却是落后、贫穷的代名词,但作为非洲最发达、富裕的国家之一,南非的经济发达程度却是令人刮目相看。作为南非的第四大运动,自行车运动的发展比中国好了不知道几百倍。就拿Cycling Tour Cape Town来说,这个一天的赛事就能吸引3万5千人参加,群众基础之广泛令人大吃一惊。同时,由于分级制的存在,所以南非的职业自行车运动发展迅速,很多来自南非的车手都在开普敦训练、生活,这也给了Swift Carbon茁壮生长的土壤,很多Swift Carbon赞助的南非职业车手都在测试中不断给予反馈。

对于Swift Carbon而言,赞助职业车队、职业车手的花费实属天文数字,但是马克依然投入其中。目前,Swift Carbon还是澳大利亚Drapac职业洲际车队的器材供应商,这在自行车行业是“传统”也是最为“靠谱”的投资,职业车队的曝光再加上产品的反馈,是自行车品牌最为宝贵的财富,马克希望Swift Carbon有朝一日能够登上顶级职业赛场,甚至是环法的殿堂。

“顽固”到极致

Hypervox是Swift Carbon是2016年度的顶级公路车,为了顺应职业车队以及市场的需求,车架的设计也加入了空气动力学元素,虽然马克及其团队都不认为空气动力学能够产生多少效果,但市场需求以及职业车手的需求让他们在设计上进行了些许改变,这应该就是他们所谓的妥协吧。

不过,当英国的代理商问及马克是否有数据显示Hypervox在空气动力学上的提升时,马克及雷内都认为那些数字仅仅是理论上的数据,而并非能够影响到车手实际的骑行体验中。从实际的经验来看,我们在骑行时身体并非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并且风向的不同也会导致整车受到的影响会不同,作为一名前职业车手,马克深知这一点。一辆车可能在风洞内会取得非常高的气动评分,但是当人骑在上面,双腿开始踩踏,轮组开始转动的时候,这辆车所拥有的气动优势将会变得很小很小。为了空气动力学而改变管型,随之而来的会是刚性的降低、舒适度的降低,获得了气动方面的优势的同时,却丢失了公路车更为重要的东西。马克更希望自己的车架能够适应各种路况,更加全能,爬坡、高速下坡的稳定性、踩踏刚性以及车架缓震性的均衡。不可否认,我很赞同马克团队的说法,但自行车市场同样还需要品牌产品的行销,这才能让消费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车架性能的提升。

来自于韩愈《杂说四·马说》中有一句经典的诗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我想,这句诗词可以来诠释马克的真实内心,作为一名车手以及设计师,他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让真正懂车的人一看就喜欢,能够发现车架设计的精髓所在。产品性能能够得到承认,是靠其真正的品牌和骑行体验,而非虚无缥缈的“数字”,这也是一名设计师的终极追求。所以,马克、雷内和尼尔,Swift Carbon的三个顶梁柱能够一起共事,就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追求和价值观,他们不希望用数字去欺骗消费者,而是应该通过产品性能来征服消费者。这种观念深入他们的血液,顽固到不可扭转。但是,也正如诗词所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管是在成熟的自行车市场,还是在不成熟的自行车市场,大多数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了解程度远不及设计师及品牌方,他们需要更直观的“数字”来了解一款车架,大家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印象”。

在长达一周的接触中,我能感受到整个Swift Carbon品牌团队成员的真实,不需要太多会议和PPT介绍,大家一起骑车,用最真实的体验来了解产品。毫无疑问,马克他们真的很“顽固”,但顽固得很真实,而我要做的就是让更多的读者、消费者了解他们的顽固。之前提到的展示厅模式也将成为Swift Carbon的模板,他们将很快在北京开设国内的第一家展示厅,同时会与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合作,将这种体验模式扩展到各地。消费者如果对产品有所怀疑,那就拉出去溜溜吧。

Hypervox体验

Hypervox在三月首次亮相于台北展,采用了非常明亮的天蓝色为主色,再配以各种亮色系颜色的色块作为点缀,在主车群中一看就非常夺人眼球。在我骑着Hypervox参加Cycling Tour Cape Town的比赛中以及日常开普敦的骑行体验中,听到很多路过车友对于这款车涂装的赞美,看出来他们想喜欢这种亮色系的涂装。

马克在谈及Hypervox的研发时表示,他宁愿说它整合性更高,也不会说它更具有空气动力学效果,他认为整合性是实现气动性更好的方式。因此,车架的管型并未有非常激进的空气动力学元素,只是在下管、立管使用了Kammtail(虚拟尾翼)管型,整合式的隐藏座管夹。车架使用了东丽和三菱的碳纤维材料,M码车架重量为900g。Hypervox的几何设计和Ultravox完全一致,唯一不同的就是五通规格从PF30变成了BB386,所以五通部位的视觉冲击力很强,管型很粗壮。马克是一个喜欢硬朗线条的设计师,所以下管和立管都是类似于菱形的管型结构,线条很明显。

我在开普敦试骑的整车是S码的,相当于其他公路车的52码尺寸。因为车架的设计更注重高速巡航的稳定性,所以它的反应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迅猛,而且410mm后下叉的长度,再加上71.4°的头管(S码),50的前叉偏移量,使得Hypervox骑起来不像一台狂暴的跑车,在达到一定速度之后能够很稳定地保持巡航。因为跟着一帮前职业车手骑车,所以在爬坡的时候很快就被甩了。亨德里克,这位前MTN-Qhubeka的车手就会在山顶等我,然后在下坡时候带着我高速追回集团,在45kph至55kph的速度范围内,整车给人很稳定的感觉。刚拿到车的时候,把立下还有两个5mm的垫圈,再加上130mm的头管长度,显得太长,所以我就去掉了一个垫圈,把身体重心再放低一些,在下坡时轻轻松松上70kph的速度,用的还是30mm框高的碳轮。之前提到的摇车的感觉会稍重,不过M码以上的车架,超过72°的头管再加上43mm的前叉偏移量,摇车会更加迅猛。

总体而言,Hypervox虽然号称是空气动力学车架,但在我看来它还是偏综合型的车架,较为均衡,而且车架的缓震性能也非常不错,绝对称得上是一款顶级公路车架。接下来,我们还会将Hypervox带回到国内,然后继续进行长距离的测评与对比,进一步挖掘车架的特性。


Swift Carbon

上一篇:来自新世界——SRAM RED eTap试骑体验
下一篇:NORCO Sight C7.1被Decline 杂志评为年度最佳林道越野车

《骑行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至底部链接联系我们
广告

微信扫一扫了解更多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