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就会跑》的作者Christopher McDougall深入墨西哥偏远山区,发掘当地土著塔拉乌马拉人擅于长跑的奥秘。这本书由此掀起一场赤足跑/极简跑运动的变革,启发了许许多多的跑者重新审视这个自己已经从事多年、早已习以为常的运动。
尽管我们几乎在每场马拉松上都会看到几个“赤脚大仙”,但对于赤足跑,绝大多数跑者是敬而远之的。“我体重太大,膝盖收不了,需要缓震的鞋子”类似这样的自述,是我们最常听到的拒绝赤足跑的理由。鲜有敢于尝试赤足跑的,绝大多数也以失败告终,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周围的人,不要尝试赤足跑。
事实上,上述情况并不局限于我们周围的跑者,即便是在全世界范围,赤足跑者仍是小众中的小众。在《天生就会跑》掀起赤足跑狂潮的最初一两年,涌现了大量新兴的跑鞋品牌,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跑鞋分类,即赤足鞋/极简鞋(Barefoot shoes / Minimalist shoes),以Vibram五指鞋为代表。此类鞋没有缓震中底(即普通跑鞋的EVA发泡缓冲层),只有3mm左右厚度的橡胶大底。
赤足跑鞋的存在是为了在保护足底免受路面尖锐物伤害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光脚跑步的感觉。因此,尽管出于商业上的需要,几乎每个生产赤足跑鞋的品牌都提供多款鞋子供选择(Vibram五指鞋仅男式跑鞋就提供17个型号),但是选择的原则其实很直截了当——一双好的赤足跑鞋,穿上后就该像没穿一样;它既不应该具有一双普通跑鞋的结构,也不应该对你光脚跑步的步态产生影响。简而言之:买一双鞋底尽可能薄,尽可能柔软易弯折,无缓震,尺码合适的赤足跑鞋。
虽然我每周的跑步训练中必有一天到两天使用赤足跑鞋,但我本人并不是赤足跑的鼓吹者,也认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使用赤足跑鞋。之所以介绍赤足跑,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引出一个问题:跑步作为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为何在我们成年后,会给我们带来这么多麻烦和伤痛?
我们上一期专栏中所介绍的传统跑鞋,皆试图使用制鞋技术来“帮助”我们“正确跑步”,然而正如很多研究结果表明的,这些鞋子往往帮了倒忙,并没有起到设计时的初衷。既然“天生就会跑”,为何还要向跑鞋寻求帮助呢?很显然,我们身体本该具有的一些能力退化或者消失了。例如:长期坐着导致大多数现代人下肢后链较弱,臀大肌难以在运动中激活和正常工作;而髋屈肌群较紧则容易导致站立时骨盆过度前倾,从而影响核心的稳定;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如办公族),则容易导致关节运动受限,从而使得运动技术动作无法正确完成……如果对比一个三四岁幼童自然的奔跑能力,我们绝大多数成年人恐怕在这方面都不能被称为“正常”。于是我们又回到了之前提出的问题,就是该让跑鞋来代替我们身体该有的功能,还是应该使身体恢复“正常”后让它可以发挥天生就有的奔跑本能?我个人是后者的坚决拥护者和实践者。
在2015年的北京田径世锦赛上,也门选手赤脚跑完全程
尝试赤足跑而最后失败或受伤的,通常有两种情况:1)身体方面具有上述的“不正常”的问题,而导致无法以“自然”(即符合人体进化生理结构)的方式奔跑;2)急于求成,没有做到循序渐进,一下子从传统跑鞋切换到赤足跑,身体还未做好适应的准备。赤足跑的风潮也恰恰止于Vibram五指鞋在一场官司中的败诉,一名消费者以Vibram公司做出诸如“减少跑步运动伤害,增强下肢力量”的虚假宣传而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为由,向麻州法院提起诉讼,最终Vibram赔偿了一大笔钱息事宁人。此后跑鞋行业内各品牌陆陆续续减少或停止了赤足跑鞋的产品线,有些转向了更受消费者“直觉上”喜爱的“极厚鞋”,另一些则更多地生产较为折中的自然跑鞋。
尽管赤足跑鞋在商业上遇到了挫折,但这并不影响人应该是“天生就会跑”这个观点的传播。定期使用赤足跑鞋在塑胶跑道或者草地上做一些跑姿的技术练习对跑步能力的提高大有助益。但我还是想再次重申,赤足跑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跑龄较短,跑量较小,和本身身体能力不完善的跑者。提高自己身体的能力,努力变成一个具有“正常”奔跑能力的人,而不是借助跑鞋来代替身体的功能,这是赤足跑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