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是这么奇怪,当没有的时候,一直在想象着如何拥有。当真正拥有之后,却又在想拥有更多。也许这就是欲望,一直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就像之前在惠斯勒骑车时,我就希望能在中国有一个山地车公园,如今中国已经真正拥有了多个山地车公园,同时IMBA国际山地车协会也在四川成都、江西井冈山、河北廊坊协助当地修建了山地车公园,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产品与国际的接轨速度也同样如此;在报道完Sea Otter嘉年华之后,我又马不停蹄的回到国内报道上海展,居然看到了很多刚在国外发布的新产品,只能感叹速度之快。
是的,这些硬件条件是已经有了,但是我们的软件条件呢?在Sea Otter的试骑现场,很多小朋友在连我们看来都有难度的路线上试骑,教练在现场指导。有一个大概才有三、四岁的小朋友,在一段较窄的路线时想放弃时,教练却在一旁鼓励他尝试一下。小孩一直在嘟囔着,流着眼泪完成了挑战,很有爱的一个场面。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缺失的基础,也就是所谓的软件条件之一。
自行车虽然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项运动而言,它几乎毫无基础可言。从上一辈传承下来的观念就是,自行车就是个代步的工具,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作为老三件的自行车甚至是财富的象征,而到了这个世纪初,自行车已经沦落成穷人的标志。非诚勿扰里那个女嘉宾的话最能代表普世的价值观——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
从运动的角度而言,自行车慢慢的在小部分人群里发展起来,也就是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对于绝大多数的自行车爱好者而言,他们接触自行车运动的时间也就短短的几年时间,我们无法做到像国外一样从小就能接触到自行车运动,而且还有设计好的路线来体验。那如果从现在做起呢?虽然我们国内已经有山地车公园、山地路线等,但除了大连麟道有相对完善运作外,其他的一些公园或是骑行路线基本上只为承办赛事而生,平时基本处于荒废的状态。
和国外山地车公园相比,我们并没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还是以惠斯勒山地公园作为例子,当地的产业完全围绕着山地车公园展开,从山地车公园的运营、车店的租赁业务、缆车服务、教学机构的大量存在等方面都非常的完善。所以一到周末,周边地区的很多爱好者都会聚集在惠斯勒这个小镇,同时当地的教学机构也会开展各项自行车训练的课程,亦或是带领爱好者进行穿越活动。惠斯勒山地车公园并不只为高手而生,路线的设计非常多样化,同时还特别修建了为初学者进行训练的区域,而我也看到很多的女性、小朋友参与到培训中来。人群越大,基础越宽厚,所以欧美的自行车运动才会如此火热。
再回到我们国内的山地车公园,要不是政绩工程的展示,要不就是作为旅游地产的附带项目,缺乏一个独立的运作公司来推动山地车公园的发展,这就是一个症结所在,没有人重视到基础的搭建,只为求现有的利益体现。如果有一个独立的运营公司,通过开展赛事来打造山地车公园的名声,同时创办培训机构,吸纳更多的会员加入培训班,并且针对不同能力的车友开设不同的训练课程,亦或是小朋友的基础教学,一步一步的扩大自行车的群众基础,那么山地车公园难道还怕没有“钱”途吗?
山地车公园仅仅是一个代表,并非代表着中国自行车发展的全部,但我们只能期望这些已经有完好资源的地方,能率先推动自行车运动的发展。我们无法奢求太多,因为我们只能一步一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