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说事儿】会呼吸的痛

2015-04-17 15:08:00

看完柴静的《穹顶之下》,我突然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句话:作为一个公民,我居然连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都没有。

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因为这部纪录片所引起的争论已经足够多,什么阴谋论,政府授意而为,柴静不客观、煽情等等甚嚣尘上。我不是劈柴的一派,也非挺柴的一派,不管她出于何种目的,她对PM2.5的剖析、对空气污染根源的调查还是让我有了更直观、透彻的了解。


一直在关注各方的评论,好坏参半,但其中有一个人的长微博吸引了我。对于柴静的这部片子是否专业、客观等问题,他援引了此前炒得火热的转基因事件:“我高度赞赏崔永元对转基因的关注,很多人纠缠崔永元的立场、客观和专业。殊不知,崔永元在转基因方面不是专家,在这个领域里号召力、影响力、洞察力比他强的人多的是,但崔永元以个人的责任感,把他明星般的注意力,将一个事关很多人的公共领域从黑暗里照亮,他说了什么不重要,他是否说对了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把转基因的很多幕布撕开,这样就功德无量。

同样的理由,我高度评价方舟子对这个话题的加入。公众不要太在意他们及粉丝的争吵、谩骂等等不愉快,两个人的针锋相对,形成了公共舆论事件,这使得有更多专业的人介入其中,他们关注、反思、纠正、补漏并且传播,意气用事的网民毕竟是少数,更多理性的网民会在沉默中思考,真相在撕开后慢慢水落石出,真理在辩论中逐渐得到公众认同。人们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其实注意力也是最好的防腐剂,一切沉默在黑暗的地方,最容易产生不可告人的交易,而当公众的注意力聚焦时,利益集团未必绝迹,但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鉴于国内政府信息的不透明化,我们确实需要公众来进行深入的挖掘,广泛的讨论、深思。同时,国内的言论自由程度以及新闻管制,很多媒体要么跟风起哄,要么力不从心,让很多事情的真相无法直接传达到读者手中,因此我们更需要社会大众的关注、讨论、反思,让改变发生。《穹顶之下》,柴静,对的,她做到了。

对于网络的各类评论,我们更应做到独立的思考,面对复杂多变的雾霾污染,也许柴静一个宣传片起不了什么决定作用,但是无论是作为一个前媒体人还是一个母亲的身份,柴静的努力和成果也不在于一个宣传片的“成败”与否,而在于一种精神。人类与环境污染的战争历程中,柴静作为一个人类个体也从来都不是主流,但历史也正是由一个个人类的个体所创造的。雾霾的治理不是个人所能左右,但此时个人的影响却超过了环保部门,这是不是也值得有些人深思呢?

在影片有一组数字,北京每天高峰期的时候,六环以内每小时的PM2.5排放量达到了一吨。对5公里以内的路程,44%的北京人会选择开车出行;有12%的人,在两公里以内的地方也会开车;更有7%的人,连出门去下超市、买个菜这种一公里内的出行也会选择开车。

柴静是建议我们尽量多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等便利交通工具出行吗?我想是的,减少机动车的出行,也能对减少环境污染起到作用,但根本问题在于出行不便。就如大众愿意骑自行车出行,但空气污染、自行车的停放、盗窃,机动车抢道等社会问题迫使更多人只能放弃。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从上至政府规范、细致的立法及执行,下至广大普通百姓的身体力行参与其中。

还是那句话:作为一个公民,我希望自己能有享受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

关键词搜索:穹顶之下 公共交通 自行车

上一篇:【编者按】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下一篇:【邹成评论】冲刺手=核武器?

分享到:

分享给朋友二维码 ->

订阅《骑行家》更多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