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Marin Attack Trail Carbon XT9

2015-07-16 16:38:36

20150626-_XYX1340.jpg

特色:今年在台湾骑车的时候,和一个来自美国的业内人员聊起了Marin品牌,他和我说如今的Marin在美国又重新火了起来,其品牌的山地车在融入了新设计之后,正越来越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的确,就像我们拿到的这款Attack Trail Carbon XT9一样,应用了第三代的Quad Link避震悬挂系统,后避震行程为150mm。浮动式转点、两根较短的连杆,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虚拟转点,官方宣称这样的设计能够避免踩踏时BB下沉、刹车时影响避震工作,同时还能够改变避震末端曲线,避免打底的现象出现。转点轴承采用的是Enduro的轴承,而且比以往Marin山地车上所使用的轴承更粗、更大,增加后三角的刚性,Marin为这些轴承提供终身保修的服务。车架采用全碳纤维材料,铝合金上下连杆,再搭配了一些顶级的配件,使得整车的重量差不多保持在13kg,而且还是附带了两条将近400g的内胎的基础上。这辆车的名字为Attack Trail,它的几何设定还真和它的名字一样,采用66.5度的头管角度设定、73.5°的立管角度,兼顾了爬坡和下坡的骑乘需求。车架可采用全内走线方式、中度内走线方式和全外走线方式,可以说照顾了很多消费者的需求。在下管下方的橡胶保护层既能保护车架,又集成了走线所需的路线,一举两得。

配置:整车非常地轻量化,这不仅归功于碳纤维车架,Marin也为其搭配了更多轻量化的零配件。前叉和后胆均来自于SRAM,新款的Pike RC完全超越了以往的老款前叉,更润、支撑性更好。采用复桶设计的Monarch Plus RC3也一改以往的表现,表现更加优异,压缩阻尼有Firm、Mid、Min三种状态可调。传动系统采用了SRAM XO1单盘系统,采用Enduro车款标配的32T牙盘配10-42T的飞轮。刹车同样来自SRAM的Guide RS刹车, 前后180mm/160mm的碟片,在长时间的刹车下,Guide RS并没有发生热衰减的现象,很稳定,而且刹车点可调,可以贴合你的刹车习惯。DT Swiss M1700  Spline同样非常轻量。对于一款Enduro而言,升降座杆是必备,KS LEV内走线升降座杆也是我认为的最好的选择,选用的SouthPaw控件也被安置在了原来前指拨的位置,很简洁。前后轮胎搭配Schwalbe 27.5×2.35的Hans Dampf EVO的轮胎。


骑乘:将整车调整到自己最喜欢的状态,后胆的预压值设定在35%,开始在和Polygon测试的同一条路线测试,在虞山二号道的后段,连续的蜿蜒小路直接下,大行程山地车带来的好处就是直接碾压而下。而且整车的控制很灵活,也很轻松,让我走线很明确,指哪打哪。如果要调整走线,车头也能立马响应,操控性不错。不过,一个细微的感觉却随之而来,后轮在小震动的灵敏性和Polygon那款车有差距。后轮的运行轨迹始终追不上我下坡的节奏,总让我有些担心。在下坡时,我比较喜欢将重心压在车把上,增加前轮的抓地力,后轮则飘摆着下山路,有时候会感觉轮组于山路便会短暂失联,让我始终无法很放心的下坡。

究其原因,这些现象可能还是跟这款车的杠杆比有关系。在后期,我将后胆气压打高,Sag值设定在30%,情况会稍微变好一些,但如果后胆气压值太高,避震后段的灵敏性又会受影响,所以还是还是取一个平均值,后来在逐渐适应了这款车的节奏之后,骑行也越来越顺畅。在路线落差变化较大、连续落差或有坠台的路线时,避震又给我很稳定的感觉,越到后段越稳定,毫无打底的现象发生。

整车轻量化的优势在爬坡段还是相当明显,踩踏的效率很高。其后轮的轨迹和DW-Link的轨迹几乎一样,所以踩踏时,BB下沉的现象并不明显,DT Swiss的轮组在每一脚踩踏下去的反应都很轻快。爬坡路段碰到有落差时,会出现一些轻微的踏板回击现象,但好在非常轻微,基本不影响爬坡的节奏,应该是和DT Swiss的行星棘轮有关系。

适合人群

Attack Trail非常适合国内山地车的状况,因为多数情况下冲山到底之后,我们还需要骑回到起点,所以轻量的整车必然能够让我们在爬坡或推车中节省不少体力,而且这款车所带来的玩乐性很高。

升级、改装建议

真空轮组、真空胎出厂的状态是搭配内胎的,所以第一件改装的事情肯定是改成真空轮组,同样可以省去近400g的重量。当然,如果有闲钱,我还会换一个后胆玩玩,DB inline会成为我的选择。


关键词搜索:Attack Trail Carbon XT9

上一篇:整车评测 | Giant TCR SLR 1
下一篇:整车 | Polygon Collosus N9 XX1 英国UR车队用车

分享到:

分享给朋友二维码 ->

订阅《骑行家》更多期刊...